约翰·冯·诺依曼
约翰·冯·诺依曼,美籍匈牙利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依曼是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早期以算子理论、共振论、量子理论、集合论等方面的研究闻名,开创了冯·诺依曼代数。1944年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博弈论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哈斯勒·惠特尼
哈斯勒·惠特尼,美国数学家,专长为微分几何,早年研究图论。1982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一生发表近80篇论文,三种专著,即《几何积分论》、《复解析簇》和《数学活动》。他是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的开创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拟阵、上同调、纤维丛、示性类、分类空间、分层等。
陈省身
陈省身,祖籍浙江嘉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给出了高斯一博内公式的内蕴证明;提出的“陈氏示性类”,成为经典杰作;发展了纤维丛理论;建立了高维复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论;为广义的积分几何奠定基础,获得基本运动学公式;他所引入的陈氏示性类与Chern-Simons(陈-西蒙斯)微分式,已深入到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工具。
彼得·拉克斯
彼得·拉克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作为一名数学神童,他19岁时就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在79岁时,获得了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阿贝尔奖,表彰他对求解双曲线型(hyperbolic)偏微分方程所做出的贡献。在出任库兰特数学和计算实验室主任期间,拉克斯在纯数学及应用数学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堪称世界数学界泰斗级的人物。
张益唐
张益唐,祖籍浙江省平湖市,华裔数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2013年,张益唐在《数学年刊》发表《质数间的有界间隔》,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质数间隙都小于7000万。凭借这篇论文张益唐迅速揽获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罗夫·肖克数学奖等专业奖项,还被授予了美国跨领域殊荣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
斯蒂芬·斯梅尔
斯蒂芬·斯梅尔,美国著名数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1966年菲尔兹奖得主、2007年沃尔夫奖得主。斯梅尔因证明了五维及以上的庞加莱猜想而成名,然后转向研究动力系统并作出重要成就,1998年他还勾划出十八个重要的数学问题给二十一世纪的数学家参考研究。
诺伯特·维纳
诺伯特·维纳,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他是随机过程和噪声过程的先驱,又提出了“控制论”的一词。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宣告了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被纳什称为唯一可以在哈佛与之对话的人。
伊萨多·辛格
伊萨多·辛格,美国数学家,曾获得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阿贝尔奖。伊萨多·辛格曾师从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与证明了黎曼猜想的数学家迈克·阿蒂亚一同提出了阿蒂亚-辛格指数定理。这项定理打通了拓扑和分析这两个数学子领域壁垒,之后,又成了纯数学和理论物理的桥梁。他的工作被评价为“牛顿和莱布尼兹时代以来数学物理蓬勃发展的基础”。
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美国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阿贝尔奖的人。四项奥斯卡奖项的人物传记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陶哲轩
陶哲轩,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等。陶哲轩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数学家。陶哲轩与他人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指导理论(即:数字压缩成像技术),该理论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为2007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2015年陶哲轩宣布证明了保罗·埃尔德什在1932年提出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存在,这是个困扰学术界80多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