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投资融资的十大陷阱(投资融资有风险吗)

时间:2024-07-05

都在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企业融资都有什么风险啊?对抗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风险

1.政策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的收益,影响企业到期债务偿还的风险。例如国家的税率调整、汇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化以及针对不同产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都会大大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对自身实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冲击尤其大。

2.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因为经营不善而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减少、资金链断裂、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的风险。经营风险程度主要与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取向、企业文化以及管理者的才能息息相关。

3.筹资方式不当带来的风险-目前在我国,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性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和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 *** 而形成财务风险。

4.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投资者利益,从而导致的投资风险,这是中小企业融资中较大的风险,不仅使投资人供与融资的风险加大,也对于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行造成了重大障碍。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

1.政策风险防范-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我国 *** 、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为中小企业融资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所以 *** 应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国家应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技术、创新、管理、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创新体系,让大学、科研院所都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联合研发,并通过一些税收优惠来鼓励这些行为;可聘请专家不定期地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及时制定公司的相应对策,既要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水平,又要避免和减少因政策变动而对公司产生的风险,为中小企业与融资机构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促进相互沟通。

2.经营风险防范-中小企业有一个特点,法定代表人的资产不是很清晰,分布在什么地方很难把握,比如他在甲地方办的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可能在乙地办的企业做得很好。虽说在甲地的企业倒闭了,但是他个人的资产可能是在不断地累计的,他个人的身价对他的信用支撑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可让法人代表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让责任始终跟着他个人走,这就叫跑得了庙跑不了和尚、跑不了住持,进一步加强了他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3.筹资风险防范-应确定一个更佳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使企业价值更大化。其次要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筹措长期资本,成本较大,弹性小、风险小,而短期资本则与之相反。 4.道德风险防范-要加大诚信宣传与教育力度,加快全国征信系统的建设,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如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对那些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及其股东在融资中应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对那些有不讲诚信或有违法乱纪记录的中小企业及其股东不仅不能支持而且要在各方面进行限制,进一步防范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道德风险。

企业融资有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1、信用风险。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项目有关参与方不能履行协定责任和义务而出现的风险。像提供贷款资金的银行一样,项目发起人也非常关心各参与方的可靠性、专业能力和信用。

2、完工风险。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风险。项目的完工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阶段和试生产阶段,它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完工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

3、生产风险。生产风险是指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核心风险。生产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5、金融风险。项目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融资中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项目发起人与贷款人必须对自身难以控制的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加以认真分析和预测,如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向等,这些因素会引发项目的金融风险。

6、政治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风险,如借款人所在国现存政治体制的崩溃,对项目产品实行禁运、联合 *** 、终止债务的偿还等;另一类是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稳定性风险,如税收制度的变更,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调整,外汇管理法规的变化等。在任何国际融资中,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承担政治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7、环境保护风险。环境保护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的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随着公众愈来愈关注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颁布了日益严厉的法令来控制辐射、废弃物、有害物质的运输及低效使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污染者承担环境债务”的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因此,也应该重视项目融资期内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环境保护方面的风险。

防范风险的手段:

1、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式。

2、合理确定资金需求量,控制资金投放时间。

3、认真选择融资模式,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4、健全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5、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融资风险

融资要注意什么?

融资需要注意警惕诈骗:

1、投资诈骗。以投资为名,要融资企业交纳的各种考察费、立项费及保证金等。这些费用从几万元、几十万元到百余万元不等,均要求企业支付以后才能帮忙融资。

2、勾结诈骗。即投资公司本身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在考察投资过程中会表示:“项目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需要包装、策划,要找指定的中介机构做商业计划书,或者必须找某某会计师事务所、某某评估机构进行财务处理及评估。”企业向这些中介机构“交钱”之后,中介机构会与投资公司分成,之后投资公司却可能以种种理由,使投资计划不了了之。

3、收保证金。利用国家金融政策,以提供大额存款、银行保函等帮助企业贷款的方式,要求企业提交订金。假投资公司提供的协议上一般会规定,《银行保函》开出并由项目方银行核保后,项目方必须一次性付清所有手续费,并要求一周最多两周内项目方银行必须放贷,如不能放贷则不负任何责任。但事实上,大额存单、有价证券抵押贷款的陷阱利用的就是时间差,即出资方给融资方的有效时间内,银行上级部门的核准手续根本办不下来,这样出资方就堂而皇之地吃掉融资方先期交付的保证金。在当前我国产权投资领域缺少相应法律监管的情况下,上述行骗手段有的能够诉诸法律,但有的打的是擦边球,企业追索困难。所以提醒有意进行融资的企业,在一开始就要有所警惕。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5-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融资易:网贷投资有什么高危陷阱?

在网贷投资的过程中,平台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动作。有些看上去是福利,而实际上却是陷阱,有些动作很小,不易被发现,但是却对平台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网贷投资中最常见的八大陷阱。

一、线下对接

形式:平台将抵押物足额抵押到投资人名下,金额一般都较大。最常见的车辆抵押和房产抵押等,有时候全部流程都会走线下,有时候会在平台上进行投标

分析:大部分线上投资人处理线下对接的专业性和经验都不足,很容易被平台做手脚蒙蔽,甚至有平台故意把不好变现的抵押物抵给投资人,如果真有优质抵押物,平台为何不自己留着,因此大部分平台推出线下对接的时候都是有其他隐情的,如平台资金流不足,坏账过多抵押物不好处理等,做对接的投资人大部分都是接盘和背锅的下场,而且线下对接线上投标的行为也存在隐患,其他人投资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区别对待,从而导致对平台不满,影响平台形象

二、平台入股

形式:这里指的是投资人入股而并非风投,平台公开将股份发售给投资人,门槛较高,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大户,当前人气较高而且口碑较好的平台相对受欢迎,股份一出基本一扫而光。

分析:大部分投资人入股的平台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 *** 丝背景,平台没有绝对的硬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大户入股的资金被平台作为免费资金池使用,一但平台出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投资人拿着自己的钱出逃

三、变相加息

形式:平台变相加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拉长周期和拉大额度是常用手段,比较激进的平台甚至会直接送一些比较夸张的实物奖励。

分析:大部分变相加息而且幅度较大的平台都是不正常的,基本都是明摆着急着圈钱,而且吸引来的也都是偏激进的投机者,平台不太可能再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不是苟延馋喘,就是有收网的想法。

四、坑钱活动

形式:现在的网贷平台都很重视活动,好的活动能带来好人气好口碑,新手标、投资红包、加息券、推荐奖励等一个都不能少,但因活动吸引力不够,设计不完善,返现不及时等原因得罪了投资人的时候,又会引来骂声一片

分析:部分平台喜欢故意在活动上做手脚,在最后的返现结算环节设置障碍故意坑人,也有平台因为经验不足,把好好的送福利活动变成了坑钱活动。

五、考察报告

形式:考察报告是快速了解新平台的一个常见途径,一般由投资人或第三方实地考察后发布,主要展示内容是平台的办公地址、办公环境、团队结构、老板背景和借款资料等,考察报告最基本的作用是防止纯线上的诈骗平台,同时也给不能去实地考察的投资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析:考察报告开始被某些平台直接利用成忽悠人的工具,由平台自己伪装成投资人发布,各种信息不对称各种PS,更是有用心不良的投资人在知道平台有问题的前提下故意发布虚假考察报告吹嘘,忽悠人进来给自己接盘,随着骗术的升级,很多在考察报告中一切信息都正常的平台,也会在一夜之间突然“蒸发”,目前在大部分第三方中发布的考察报告也都只是普通的信息展示而已,略嫌鸡肋,根本无法判断平台是否安全,而一些投资人发布的考察报告更是不靠谱,基本只说优点不说缺点。

六、空头利好

形式:平台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常会发布很多利好,从投监会、保证金、风投到上市公司入股等,利好越多,老投资人才会更信任平台,平台也能持续吸引到更多新人的关注,更利于平台扩大规模。

分析:但是很多平台在提前发布了利好之后,却并不能按时实施,更是有平台只发布利好不说明具体时间,最后成了画饼,更恶劣的是一些平台刚发布利好没多久就直接提现困难,空头利好会让投资人对平台的实力和安全性产生严重顾虑。

七、无效宣传

形式:网贷平台常见宣传方式无非是搞活动、线上广告、线下广告、上电视或上新闻等,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方式,比如拿自己的担保公司、跟自己办公地址在同一栋楼的 *** 机构和投资了自己平台的知名机构等来宣传,想方设法的让投资人觉得安全。

分析:平台宣传做的再大,和平台安全性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现在的广告基本都是有钱就可以上,很多和平台看似有关联的机构,在平台出事后基本都会之一时间把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

八、信息变动

形式:平台的信息变动一般表现为平台在职人员离职,业务类型改变,平台法人或股东发生变更等,这类信息变更一般发生的比较突然和隐蔽,不会很快的被投资人察觉。

分析:平台的信息有变动是正常情况,但是某些变动是需要警惕的,如重要在职人员( *** 主管和运营等)不明原因离职,一个做小额抵押业务的平台突然出现了大额信用贷,占比更大的股东突然抽身,都说明平台可能已经发生问题。

投资的投资陷阱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生的一蹶不振。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政策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方向的调整、新政策的出台对相关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国企业。中国沿海大量民营企业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形成了中国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但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却常使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时候,一步一步踏进政策性投资陷阱中。

在我国进入WTO后,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考虑,将进入一个政策法规大调整的非常时期,企业遭遇类似的政策调整将会更多,一些对政策有极大依赖的投资项目,如果不能及时考虑好撤退、转向或是减少对政策的依赖,一旦政策调整,都将面临难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业审批限制、政策的变化包括城市规划调整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外,政策执行的时间差、空间差以及执行力度差别都会成为一个个投资陷阱。

要避开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过分依赖政策。在国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加坡、韩国投资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败的多,而欧美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欧美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较少受优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该地的市场环境及项目本身在该地的市场前景。

针对政策性陷阱,国家经贸委博士后研究员赵晓给投资者的建议是:

1、加强与 *** 沟通,保证政策信息来得更快更准确,因为政策的确包含着巨大的商机;

2、忌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仅仅因为政策优厚而不顾投资的其它条件;

3、提高对政策的应用水平,不要把宝全押在政策商机上,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投资;

4、政策应用适当,不要过头,留心政策的变化。 企业是市场中的动物,只能在市场链条中生存。市场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企业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中,垄断部门的市场壁垒是一个极大的投资陷阱。

很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与垄断行业做生意甚至力图进入垄断行业,他们看到了垄断行业丰厚的利润、稳定的回报,却忽视了即将遭遇的非市场竞争的坚冰。垄断行业要保住自身利益,将会动用各种力量对新进入者进行全力阻击,利用现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见的手段,如利用 *** 补贴进行降价、利用计划经济时制订的标准进行经营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这些坚冰,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投资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备了这种实力,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否消化这些成本也未可知。

这类非市场竞争陷阱在市政环保、自来水、影视、教育、天然气、电信、银行等垄断性行业及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行业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券商为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包销使券商们“变成了股东”,纷纷陷入资金紧张或赔本甩卖的案例,与其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然,不如说是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禁白令”,明确未来将取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大批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一头扎进了绿色环保餐具行业。

两年过去了,原本测算年需求总量达120亿件,潜在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的快餐具市场竟然成了绿色餐具的滑铁卢。由于环保餐具价格较高,大量餐饮企业视国家禁令于不顾,仍然违规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后来上市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全国170家左右的绿色环保餐具生产企业,大约有2/3以上停(待)产,每天3班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基本没有,一些原来还能勉强开工的企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或其它经营上的种种原因,纷纷停产关门。

“白魔”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投资者掉进了新行业的人文环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饮食企业在薄利中生存,对成本的考虑远远大于环保意识,只要国家的禁令有口子——而这几乎是肯定会有的——饮食企业就会舍绿就白。

在投资前的市场分析中,人文环境的考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尽管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略。融资环境、人员的文化素质、市场消费习惯、 *** 开放程度等构成了企业投资运作的重要人文环境,企业一旦与之不融合,要调整则会花费巨额的成本,如近两年的中外合资改独资潮、多家民营企业搬迁等。一些投资者面临着投资中的“关门打狗”困境、新奇项目不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中双方企业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等,都暴露出项目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

有的投资者自认为只要适应一些特殊的人文环境,如地方保护,如融资的人情化,可能会获得加倍的利益。但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企业能长久用“高额的账外成本”与特殊的人文环境保持融洽,而且我们的社会交易理念正在向着重契约、守规范的西方式圭臬转化,从长远来看,简单地适应最终都会弦断弓折。

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更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敬而远之。 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不当,反而会成为颠覆整个投资行为的主因。

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

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

在资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

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

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

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发展的超速度,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未知意味着领先一步。但这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求新求异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投资中的求新求异成为企业面临的二律悖反难题:不求新求异是等死,但求新求异也许是找死。

新的经济形式其实就像实验室中的新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太大。尤其是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损失将难以估量。同时,求新求异的盲目投资常常使企业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为求新求异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业要避免求新求异的投资陷阱,要点在于:

1、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得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种新奇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国首家发泄公司在江西南昌关门,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4、站在潮头的背后,关注新奇项目的发展,发现赢利区后果断进入. 恰当的规模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绝对地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众多的企业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追求做大的乐趣。企业的扩张、连锁经营以及多元化甚至并购大多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对投资者而言,以规模扩张为投资出发点或是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

规模经济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模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过度投资会使企业尾大不掉,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已经透支的企业资源无力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面对新的市场;

2、无法实现对成本和市场的有效控制。受企业资源限制,过分追求做大规模,相应的人、财、物和管理模式会产生脱节断档,造成企业运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运行,最终整个投资失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但短期利润的诱惑却常常使企业丧失了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对短期利润的追逐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越摊越薄,在人、财、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释主业的供给。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汇聚了太多虎视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说短线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企业即使获得了可以对主业项目形成资金支持的短期利润,其在主业市场的影响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衰减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润的陷阱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上市更大的损失在于战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额“利润”的吸引力容易使企业对短期利润“成瘾”,另一方面,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会“撑死”企业,找不到项目可投,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形成大量呆坏死账,直接影响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别策划《批判上市》中已有详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轻视主业经营,在证券市场中通过“委托理财”疯狂追逐资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润陷阱。

有的投资者明白项目运作、并购以及品牌扩张中其实存在种种陷阱,只是在高额的利润驱使下,希望可以侥幸抓住那一条条滑溜溜的鱼。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竞争的市场,实力并不雄厚的投资者偶入魔道,或许得用一生的光阴来偿还。 项目运作给现代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块分金银,相对实业投资而言,其财富聚集的速度是几十数百倍。在今天,说进行项目运作成为一种时尚似不为过,但项目运作是有钱人的游戏,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

资金链断裂是项目运作更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额现金流量进行项目运作即是一种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闹得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东北更大超市万集源猝死案。 企业培育一个成功的品牌不易,当它拥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后,很自然地会想到充分发挥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资发展关联产品。事实上,品牌延伸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扩张的经验,甚至成为不少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显示,成功品牌(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有2/3属于延伸品牌。

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些企业过度拓展产品阵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资所有产品,结果却连最拿手的产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资产损失惨重。这样的品牌延伸犯了一个忌讳:原有品牌的个性被稀释,从而使消费者感到疑虑,也就失去了与原有品牌的连接点。因此有专家说,营销的精髓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坏一个品牌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打上这个名称。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现在:损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诱发消费者心理冲突以及跷跷板效应(即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互相冲突无法平衡)。

具体说,品牌延伸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准则:

1、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顾客的心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2、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目标市场、价格档次应相近;

3、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服务系统相同;

4、品牌延伸应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而定,不能盲目扩张。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企业保有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所以,企业在考虑应用品牌延伸时,应考虑其自身的状况和能力. 七八年前,当“低成本扩张”的并购概念撞击民营企业家的脑海时,几乎所有企业都为之振奋。对民营企业而言,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太多的发财机会,并购无疑是巧妙而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一大捷径。

喧嚣之后是长久的沉寂,仅仅几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并购带来的震荡之后,“低成本扩张”已被很多民营企业悄悄地搁置在一边,市场又迎来外资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热。这里面,固然有国家产权改革政策完善使并购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尝尽了并购之痛的民营企业在默默地舔伤。

对大量民营企业来说,真正的扩张成本其实不是兼并时付了多少钱,而是兼并以后未来能赚多少钱。很多形式上的零兼并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业依靠声誉、品牌和实力进行并购扩张,资产得到了扩张,但这些扩张也可能是“陷阱”。

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运作,即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重新包装审计转手或抵押贷款,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此类运作越来越缺乏操作空间。而此类并购的陷阱在于容易发生现金流剧缩,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产生惨烈的连环效应,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

从历史案例来看,并购中主要存在着三大陷阱:一是债务陷阱,即被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隐形债务;二是主管部门出尔反尔的·于文化冲突的陷阱。

一般说来,并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有着自己独立而强大的企业文化传统,在并购活动中,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三株在并购过程中就屡次尝到这方面的苦头,其军事化管理不断遭受被并购方的责难和 *** ,有的甚至直接导致并购活动失败。

要避免并购的陷阱,经济学家盛洪的建议是:

1、在产权受到严格保护的市场经济中,并购更好的方式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但在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后,需要注意先接管后 *** 或先租赁经营后 *** 甚至合资经营等非常方式;

2、聘请中立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在产权交易合约中明确规定收购方承担的债务范围;

3、在并购企业中进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替代;

4、借助合适的中介机构帮助进行并购。合适的中介机构标准是:业绩好,历史长,专业化程度高,人员构成合理,规模大。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