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格式1
1、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遇到许多现实的利益问题,促使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时的德国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官僚、贵族、地主对劳动人民百般压迫。这严酷的现实,强化了马克思用哲学理论去阐述众多复杂现实问题的决心。
2、1836年普鲁士政府提出法案规定,未经林木占有者许可,不得拣拾枯枝,否则以盗窃论处。这是一个代表林木占有者利益而压迫贫困农民的法律,省议会居然通过了这一法律。对此,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文章。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这一反动法案,马克思认为:“如果法律把那种未必能叫做违反森林条例的行为称为盗窃林木,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苦人民则成为谎言的牺牲品。”法律剥夺穷人的这种习惯,就是明显地保护林木所有者的特权。经过这场辩论,马克思更加关注了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3、1837年4月至5月期间,马克思在柏林郊区施特拉劳休养,这时他通读了大量的黑格尔着作,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许多成员,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转向黑格尔哲学。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文章,折射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精神世界奥秘,也体现了当年马克思的理论思考。列宁曾经针对博士论文所表述的思想评论说:“马克思在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哲学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6、一、大学时期—马克思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7、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康德与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形成了他自己称之为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而产生的“理想主义”哲学。即对“应有”和“现有”关系的解读中,秉持:“现有”是“应有”的实现,当“现有”不符合“应有”时,就需要依据“应有”去改变“现有”。但是马克思很快就发现了了康德和费希特哲学思想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黑格尔.讽刺短诗》一文中写到:“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的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马克思发现,康德和费希特把理想和现实、原则和实际对立起来,结果只是在空谈理想,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世界面前,康德与费希特哲学显得软弱无力,加之马克思在与“博士俱乐部”成员接触后建立了同黑格尔哲学的紧密联系,因此,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马克思就同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实现了决裂。
8、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则唯物主义的成分已经占了大部分,虽然还有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成分。这一时期,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即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首先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然后又不断的扬弃它,超越它。
9、总之,从根本上来说,此时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主义的。
10、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和愿望而产生的,反过来指导现实的发展。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还以实际行动反对当时的“自由人”组织只强调抽象理论批判,脱离社会实践的错误观点,这个组织属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毫不客气地淘汰掉他们给《莱茵报》撰写的文章,并给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必须使哲学从单纯地论述理论问题进步到和当前的政治现象相结合的高度,而这正是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不可缺少的前提。
11、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依然是其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向新世界观前进的起点,在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明显开始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莱茵报》时期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12、二、《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