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影?我无法准确的定义。什么是电影?是讲述一段故事,是用技术给人带来视觉的刺激?一切看起来毫无头绪。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技术和故事是相辅相成的。《秋菊打官司》,是对原著小说很成功的电影改编。我们能说超英电影不是电影吗?显而易见,不是所有的超英电影都弱于剧情。
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写毕业论文,有没有好的推荐?篇1
题主这个问题,问题很具体,有的放矢国内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我这里挂一漏万,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供参考。立论方向之一:电影与当代文学的互动,如何因应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众所周知,第五代导演,很善于借鉴和转化当代文学,特别是各种新流派小说的“果实”。有一则趣闻:张艺谋曾苦于“一(剧)本难求”,偶尔在旧书摊上,读到一本文学期刊上,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蹲在那读完。
于是,就有了后来扬名威尼斯,国际影坛留名的《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是对原著小说很成功的电影改编。由小见大,不妨引申思考—第五代导演为何有“剧本荒”?当时的电影创作环境有何特点?—喷薄而出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小说创作高潮,有何重要性?—作为时代的文化意绪,这一波小说-电影”蜜月期”有何启示?所谓高屋建瓴,题主结合具体的毕业论文方向,试试能否翻唱新曲?以上只是很粗浅的小设想,相关论题肯定有人写过。
但就独立思考与研究深度而言,每个人都不应该附和或雷同,而是需要力求创新和深入。2.切入点尝试,如导演个案研究?文艺风格比较?改编得失谈?比如,张艺谋是当代文学的电影化改编高手,—莫言《红高粱家族》之于《红高粱》—刘恒《伏羲伏羲》之于《菊豆》—苏童《妻妾成群》之于《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活着》之于《活着》—陈源斌《万家诉讼》之于《秋菊打官司》及至后期—曹禺《雷雨》之于《满城尽带黄金甲》—严歌苓《陆犯焉失》之于《归来》他因何选择原著小说?如何体现“电影作者”特性?你对其作何观察和批评?《红高粱》对中国当代电影,可谓意义非凡。
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影视改编达人”,似乎可以庖丁解牛,发出题主自己的创见?—“王朔年“、”王朔现象”例证?及夏钢、米家山等导演的影坛浮沉?电影改编案例:《顽主》、《轮回》、《永失我爱》、《无人喝彩》、《我是你爸爸》(未公映)、《甲方乙方》、后期的《过把瘾》、《看上去很美》。王朔小说与冯小刚贺岁片,及都市喜剧的相互成就与最后失落,真可算是一道”热题”吧?中国影坛曾经出现过现象级的“王朔年”。
—方方、池莉、刘醒龙等人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如何赢得导演亲睐?电影改编如何?可选典型:《埋伏》、《蓝色爱情》、《桃花灿烂》、《背靠背脸对脸》、《家事》,《凤凰琴》从小说到电影,不同的作者(导演),各自有何独特表达?留给观众们什么?《埋伏》导演黄建新,改编自方方同名小说,在影迷心目中地位不低,都乐于为它“饭制”海报。
《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导演的另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原著小说是刘醒龙《秋风醉了》。3,可作思路创新。 今昔对照,批判思考,找准文学和电影所共同面临的“痛点”。不妨尝试梳理以下论题的可行性:—文学化改编是否有”中国烙印“?文学与电影,不同文本形式转换中的现实考量?—“剧本”是否真的是影视圈内人士所说,最为缺乏的中国电影质量升级的要素?—“好剧本”的标准何在?从何而来?是否真的能够补足中国电影的短板?—那些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与电影,是否在中国影坛留下历史的位置和影响?—曾经的现当代小说与电影改编的美好时期,其情境和成果能否从来?—对比现代“左翼”,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文学-电影改编实践,有何现实思考?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与当代文学-小说关系密切。
陈凯歌《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命若琴弦》。4,写到最后,思路打开,想到几个具体实例,留待题主梳理资料,深入研究。—谢晋导演,如何取材”伤痕文学”,逐渐完成超越主流叙事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升华?对张贤亮《牧马人》的同名改编,白先勇小说改编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最后的贵族》(?记忆不确,谅解未及查证),这些个案,是否可以作为“一只麻雀”解剖?《牧马人 》,1982年的经典电影。
谢晋导演、小说家和文化商人-张贤亮,都是大时代中的“画家”。—民国“海派文学”,如何老树发新芽?被中港台等导演搬上银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电影,港台当然也能纳入视野之中,或许可以发现遗珠?—刘以鬯《对倒》之于王家卫《花样年华》—徐訏《鬼恋》之于陈逸飞《人约黄昏》—张爱玲经典的多人改编,许鞍华、关锦鹏、但汉章(台湾地区)等—许鞍华导演对张爱玲作品,是否具有“改编情结”?《倾城之恋》、《半生缘》、《第一炉香》(2020)《第一炉香》未映先热,有张爱玲的魅力加持。
张爱玲的作品,其现代性独具一格,常读常新。将眼光回溯,中国现代文学,例如特色鲜明的“海派文学”,其与电影的改编结合,或许更具有重新被发现,历久而弥新的现代性的审美价值。思路千万条;然而,文章不写一句空;而且,得失寸心知。具体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如何完成自己的优质论文,诸如我这样单纯的“局外人”,空发议论,来得容易;但是有看法,写文章,却实在只能由题主条分缕析,字字句句写成。
什么是电影,电影的意义是什么?篇2
什么是电影?是讲述一段故事,还是用技术给人带来视觉的刺激?一切看起来毫无头绪。就拿最近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来举例子。他执着于120帧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之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正在以牺牲故事为代价。这两部电影的评价在北美地区都不太高,而且《双子杀手》在国内评价也不高。
尤其是今年的《双子杀手》,国外很多支持高帧率的电影院不愿放映。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开创了3D电影的先河,使得市场开始接受3D电影。但在当时也有人说电影所讲的故事比较老套。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虽说反响非凡,但剧情方面的薄弱也成为了一大缺点。电影所运用的技术与电影讲述的故事之间有何关系?《双子杀手》这部上世纪的科幻小说,为什么现在才拍出来呢?最大的原因,技术问题。
在当时的技术不足以拍出这样的电影。让我们来看一部技术和剧情融合的非常好的一部影片《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想必大家大多都看过,这部硬科幻电影若是没有技术,就会影响观感;若是没有剧情,也同样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和评价。但是这部电影用当时最好的技术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技术与故事相辅相成。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技术和故事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因为故事而忽略了技术,也不能因为技术而忽略了剧情。当然这也只是片面的说法,一部剧情片,譬如《三块广告牌》《美丽人生》《钢的琴》,若是很注重制作技术,那就显得有些文不对题。超英电影在电影界中是一种什么存在呢?说起超英电影,最近的《小丑》在国际影坛上风光无限,打破了《死侍2》在R级电影中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最佳影片。
《守望者》,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获得了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蝙蝠侠:黑暗骑士》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IMDb排名前列,位列豆瓣佳片top250,希斯莱杰更是凭借该影片获奖无数。我们能说超英电影不是电影吗?显而易见,不是所有的超英电影都弱于剧情。有人看过《教父》之后就评价不会为《复仇者联盟》中灭霸而感到悲伤。
比方说,《教父》就像是上千元的耳机,《复仇者联盟》就像普通耳机一样,受众群体 不一样。复联更加大众,受众更为广泛。很多人用过千元耳机后就不会觉得普通耳机好用,但当我们询问更为广泛的人群时,他们往往不会把千元耳机当作目标来使用,人们会觉得有能用的耳机就可以。 类比过来,还有很多鄙视链像上述的这样:听古典音乐的人瞧不起流行音乐;看名著文学作品的人看不起流行文学,网络文学;吃米其林三星的人不喜欢家常饭菜。
受众范围的不相同往往成为了鄙视链的原因。当然,更广泛的受众意味着必须得放弃一些东西,譬如《蝙蝠侠大战超人》。到这里,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没有讨论——“电影”一定要在电影院上映,才能称作“电影”吗?就如去年流媒巨头网飞所制作的电影《罗马》一样,被奥斯卡提名后遭到了诸多好莱坞名导的反对和传统院线的上映抵制。
最终《罗马》捧回了三座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我个人认为抵制网络电影其实很没有必要。它绝对不只是时长长达一个小时以上的影片;它也绝对不是只靠着技术的影片;也绝不只是在传统院线上映过的影片。作为第七艺术,它的定义就很为广泛。电影就是前六门艺术的集合体,含有独特的特征。 什么是电影?我无法准确的定义。
但我更希望各位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认知去定义自己心中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给你更开阔的眼界,让你更多的用脑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视觉刺激。电影里的哲学,比书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电影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它让人明白了许多穷尽一生都无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终究平凡的现实,却永不放弃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热爱生命,享受当下。
如何写好介绍电影的文章,有人看那种?篇3
如何写好介绍电影的文章,有人看的那种?直接进入回答环节:好多人都说首先要简单介绍,然后说明电影的时间、来历、演员阵容什么的,其实我倒是觉得选题更重要,因为只有你选择了对的电影,才能在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呀!接下来就是影片简介了(分基本介绍和剧情介绍),这个简介部分很重要,因为在观众的心里,就是要在没看到影片之前更迅速更直接的了解这部影片,既然是简介就不要拖沓冗长的长篇大论,要精益求精,里面包含了该影片上映时间、有谁执导、主要演员、是否根据某小说或真实故事改编等等。
利用简短的篇幅就能把影片的精华体现出来。第三点,插图的作用,我看过挺多的介绍电影的文章,好多都忽视了插图的作用,其实插图是比文字更直观的表达方式,读者在阅读完介绍后,脑海里应该有了整个电影的大概故事脉络,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配上几幅插图,尤其是精彩部分的和体现主人公形象的图片出现,是不是更加有吸引力了?第四点、锦上添花。
关于影视文章该怎么写?篇4
影视文章这个说法挺宽泛的,其分门别类包括很多。比如常见的影视评论、影视拍摄台前幕后的故事、影视人物的述评以及影视放映和开播的新闻等等。以上其中一项写好也并非易事。写影视评论需掌握一定的影视知识,有审美鉴赏能力和文艺评论功底;写台前幕后故事要在影视圈子里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或者与影视公司的宣传总监有合作,他可以协调你去探班或提供素材;而影视作品开机、杀青或首播(映)等新闻一般都由影视公司的宣传部门提供给媒体,媒体“拿”来便刊播了。
目前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迅猛。电视剧每年拍摄15000集,电影100多部。想写“影视文章”素材还是很多的。去年下半年和今明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影视行业进入调整的阵痛期。但一些大的公司的项目并不受影响。想要在“影视文章”方面发力,还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大连出来了很多编剧,如电影编剧王兴东,电视剧编剧高满堂、郝岩(包哥说法的同事)以及于漫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