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

善政是什么词性(关于善政的诗句(精选86句))

时间:2024-01-26

关于善政的诗句1

1、【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语出《国语·周语上》。老百姓在内心考虑好了之后而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这都是想成了以后自然而然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塞其口不让说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能有多少人拥护你呢?意谓为政应广开言路。宣:谈、说出来。壅:阻塞。与:亲附,跟从。几何:多少。

2、【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语出《商君书·赏刑》。圣人按功劳大小授予官职、爵位,所以贤人不担忧;圣人不原谅过错,不赦免刑罚,所以奸邪无从发生。宥(you又):宽宥,原谅。赦:赦免。

3、【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语出《后汉书·严光传》。心怀仁德辅助皇帝按道义行事的,天下人都会称赞;一味阿谀逢迎皇帝旨意的,就应当斩首。表现对仁义之士的赞扬和对谄媚阿谀之徒的深恶痛绝。辅:辅助。顺旨:迎合皇帝旨意。要领:指身首。要,同“腰”。

4、【善政得民财】语出《孟子·尽心上》。良好的政治才能使老百姓获得财富。说明天下大治,国家安定才能使百姓富足。

5、【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语出《管子·立政》。有令就能执行,有禁就能制止,法令所至,风俗影响到的地方,就像身体各个部位都服从内心的意志一样,这就是为政所期望的局面了。宪:法令。被:及。

6、【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语出《商君书·更法》。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更法令;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改换工具。利不百:利益不到百倍。功不十:功效不足十倍。易器:改换器具。

7、【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语出汉代贾谊《新书-无蓄》。积存粮食,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粮食很多并且钱财有剩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说明积贮粮食是国家的命脉。积贮:积存。大命:命脉。苟:如果。

8、【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语出《论语·季氏》。如果世上政治清明,那么平民百姓就不会说三道四。说明从人民的言语中即可见出社会政治的好坏。有道:谓政治清明。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议:议论,指说三道四。

9、【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也】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程颐语)。确立政务管理,有一定的规矩;施行政务管理,有一定的程序;根据情况决定如何具体地治理,这是临时应当做的事情。治:管理。体:法式,规矩。酌:考虑、斟酌(具体情况)。宜:应该做的事。

1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语出《左传·闵公元年》。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有完。庆父:鲁庄公之弟,是鲁国的公子,曾杀害国君,制造内乱。后来常把庆父比之为制造内乱之人。已:停止。

11、【网必挈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语出明代吴本泰《帝京篇》诗。提鱼网一定得提网纲,顺绳子一定要理出乱头;求得安定不要操之过急,必须杜绝一切坏的苗头,不要使之滋生蔓延开来。意谓治理国家要像提网、理绳一样,先得找出关键部位,然后稳打稳扎,消除隐患,最终才能实现安定。挈(qie怯):提。滋蔓:滋长蔓延。

12、【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依靠道德使人归服,才会使人心悦诚服。悦:喜悦,高兴。诚:真心实意。

13、【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语出《管子·君臣上》。君主的治国之道正确,贤才就能得到进用,百姓就能得到安宁。遂:进,荐。

14、【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语出北齐刘昼《刘子·爱民》。河水浑浊,就没有大鱼生长;土地瘠薄,就没有茂盛的树木,政令烦苛,就没有安居乐业的人民。说明必须简以行政,不可苛责于民。掉尾之鱼:形容大鱼。确:贫瘠。葳蕤(wei rui微绥):形容枝叶繁盛。逸乐:安乐。

15、【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语出《商君书·农战》。国家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显。安:安定。尊:尊贵。

关于善政的诗句2

1、【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语出《老子》八十章。相邻的国家互相看得见,鸡狗的叫声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是描绘“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一句话,表明老子否定现实,主张倒退、复古的历史观。

2、【治久疾者不可速赍以效,苟以悍剂暴药攻之,死生未可知也】语出宋代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给长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药剂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难说了。喻指治理国家者对久已有之的弊端应该采取稳妥的办法加以消除,否则,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久疾:长时间患病。苟:如果。悍剂暴药;烈性药剂。

3、【治国者若鐞田,去害苗者而已】语出《淮南子·说山训》。治国的人清除坏人,就像农夫锄地,不过是清除杂草罢了。说明除恶必须务尽。鐞(nou):同“耨”,除草的农具,这里用作动词。

4、【一寸甘膏一寸金】语出宋代石介《喜雨》诗。一寸湿润松软的田地抵得上一寸黄金贵重。甘膏:喻指雨水滋润过的田地。

5、【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语出宋代吕祖谦《史说》。用刑法制服人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缜密,实质上却很疏散;用恩德来连接人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疏散,实质上却很缜密。说明治理国家,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

6、【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为政施教,积累德行,必然会得到平安之福;措施经常失误,必然会招致危亡之祸。说明制定国策必须慎重。安泰:平安。举措:这里统指措施。错,通“措”。

7、【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语出《商君书·农战》。圣人知道治国的纲要,所以使百姓把精力集中到务农上。说明农业是治国的纲领,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使百姓精力集中到农业上来。

8、【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语出《左传·僖公十三年》。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恤(xu序):抚恤,救济。

9、【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语出《商君书·画策》。用杀人来制止杀人,即使要判人死刑。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来消除刑罚,即使是动用重刑,也是可以的。《司马法·仁本》:“杀人安人,杀之可也。”

10、【善知射者不贵其中,贵其所以必中也;善知理国理身者亦不贵其存,贵其所以必存】语出《列子·说符》唐代卢重玄解。对射箭之术十分精通的人不以射中目标为可贵,而以知道为什么必定射中为可贵;对治理国家修养自身十分精通的人不以求得国家和自身的存在为可贵,而以知道为什么必定存在为可贵。说明知道国家兴盛等的“所以然”是至为重要的。中(zhong众):正对上。

11、【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语出《吕氏春秋·淫辞》。说的和想的不一致,而君主又无法检验,那么下面就会有很多人说的不是他所做的,做的不是他所说的。谓对一切言行都应加以检验,才会使下面形成言行一致的风气。参:检验。

12、【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语出《战国策·燕策一》。善于举事的人,首先掂量自己国家的大小,并再进一步计算自己兵力的强弱,这样,战功就可以建成,大名就可以树立起来了。说明做事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可能出发。不可盲目乱干。量:掂量。揆(kui奎);估量,测定。

13、【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也】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治理国家就像紧琴弦一样,粗弦上紧了,细弦就会紧断。比喻治国应有张有弛,宽严相济。张琴:紧琴弦。绝:断。

14、【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语出明代钱显《悯黎咏》诗之六。要想灭掉火,首先应当除去柴草;要想平息战乱,首先应当消除饥饿。意谓要实现国家的安定,必须消除造成混乱的根源。息:止息。薪:柴草。弭(mi米)兵:平息战争。弭,平息,消灭。

15、【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意谓喜好所应当喜好的,厌恶所应当厌恶的,老百姓也就知道了行动的方向,这样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愆(qian迁):过失,过错。适:归向。济:成功。

关于善政的诗句3

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谓只是为了把弓弦拉紧而不放松,这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只是为了把弓弦放松而不拉紧,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不能做的;有拉紧弓弦的时候,也有放松它的时候,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国的方法。这里以弓弦的张弛,比喻对老百姓应该有劳有逸,或治理天下应该有严有宽。张:张开,指把弓弦拉紧。弛;放松。文武指周朝的两位国君周文王和周武王。

2、【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语出《书·洪范》。意谓凡是人中有才能、有作为的,都要使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你的国家就会昌盛。羞:进献。而;通“尔”,你。昌:昌盛。

3、【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语出清代魏源《吴农备荒议》上。灾荒来了才想办法挽救不如防备灾荒,防备灾荒最好的办法就是抓紧农时。备荒:防备灾荒。急:抓紧。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三时。

4、【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语出《墨子·天志上》。做事符合正义,国家就会太平;不符合正义。国家就会混乱。说明治理国家要实行“义政”,以义服人,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实行“力政”,乱用征伐,会造成天下大乱。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语出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政令通达,人民和乐,一切废弛了的事情都兴办起来。形容形势大好。和:和悦快乐。百废:一切废弛不办的事情。具:同“俱”。

6、【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语出《诗·大雅·抑》。没有强于能得到贤人的,得到贤人,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归顺。竞:强。维:于。训:通“顺”,顺从。

7、【苟正其本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议之何益】语出隋代王通《中说·关朗篇》。如果能够在根本上端正了,刑罚也将弃置不用;如果违背了道义,每事必与众人商议又有什么用呢。意谓治理国家关键是要把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好。苟:如果。正:端正。本:根本。措:废弃。失其道:失道,无道,违背道义。议:商议。

8、【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三式》。凡是想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习俗的人,他实行奖罚的时候,一定要厚奖重罚,足以使人感到惊心破胆,才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重视。意谓改变社会风气,要下大决心,采取严厉措施。

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语出《论语·为政》。全句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用道德、礼法教民,不主张用政法、刑罚治理百姓,这样,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并且人心归服。道:治理,教导。齐:整顿。免:免于罪过、刑罚。格:来,归顺。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意谓不在那个职位,就不参与考虑它的政务。现多反其义而用之,人人关心国家大事,所谓“不在其位,亦谋其政”。谋:参与谋划。

11、【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语出《左传·隐公六年》。治理国与家的人,看到坏事,就要像农夫看到杂草而务必除去它一样,把除去的杂草积聚起来用做肥料,锄去杂草的根,不使它生长,那么好的事情就可以发展了。意谓要抑恶扬善。芟 (shan山)夷:除去杂草。蕴(yun韵)崇:积聚,指把锄掉的草堆积起来。

12、【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天天从早到晚去实行它。应按所思考的去做,不能超出考虑好的,就像农田有界限一样,这样过失就少了。行无越思:行动不超出思考。越,超出。畔(pan判):田界。

13、【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语出《书·太甲下》。不思虑怎么会有收获?不实行怎么会得成功?意谓常思虑道德则得道德,念虑善政则成善政。弗:不。胡:怎么。?、

14、【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蹑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治理天下的人就像登山一样,一定要先从山的低处登起,然后才能上到山的高处。比喻治国要先从基本的方面着手。蹑(nie聂):登上。卑:低。履(lv旅):踩、踏。

15、【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语出《后汉书·范滂传》。农夫铲锄了杂草,禾苗必然茂盛;忠臣除掉奸臣,国家政治才会清明。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清除奸佞。嘉:美好。王道:儒家主张以仁义治理天下,称为“王道”。

关于善政的诗句4

1、【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语出《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涉及公事,喜欢不放弃过失,厌恶不掩盖善行,这是义理的常道。经:常道。

2、【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语出《管子·权修》。教诲成为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的道理。省:减少。数:指自然之理。

3、【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有了善行就赞扬它,有了过失就纠正它,有了危难就救助它,有了错就改掉它。赏:宣扬。匡:纠正。革:改变。

4、【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意谓没有人拾取丢失在路上的东西,老百姓也不拿自己不该拿的财物。遗:丢失;失物。妄:非分。

5、【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语出《书·洪范》。不偏私,不结朋党,治国的道路是宽广的。偏:不公正,有偏向。党:朋党。荡荡:广大,宽阔。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语出宋代辛弃疾《太常引》词。听人讲,要是砍去了摇曳起舞的桂树,那月亮的光辉就会更加多起来。喻指只有除去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人,国家才会重现光明。斫(zhuo茁):砍。桂:传说月亮上有高五百丈的桂树。婆娑:摇曳的舞姿。

7、【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应该杀掉,然后考察他,见他真应该杀掉,然后再杀死他。后以“国人皆曰可杀”形容对民愤大的罪大恶极之人,一定要绳之以法。察:考察,了解。

8、【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语出《韩非子·扬权》。政事分给地方官员来做,大权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要:关键。指国家的大权。效:献力,效忠。

9、【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语出《淮南子·缪称训》。能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至多不过能流传百里;不能用耳朵听到的声音,却可以传遍天下。喻指宽舒的政治最得人心。有声之声:喻指苛扰之政。无声之声:喻指宽舒之政。德政。四海:天下。

10、【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语出宋代程颢《论王霸札子》。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的事情而忽视了大事,把本来应该在以后办的事提到前面来做。而把应该先做的事推迟到以后去做,都不符合治国的需要。

1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凭借了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者,这是不明智。敝:败坏。与:同盟者。知:同“智”。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把这种尊敬推及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爱护推及别人的孩子。说明推广恩惠、爱护百姓的道理。老吾老:尊敬自己的老人。前一个“老”为动词,尊敬、敬养的意思。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前一个“幼”为动词,爱护的意思。

13、【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语出《韩非子·有度》。能够去掉偏私阿曲的行为,遵循国家的法度,民众就会安居,国家就会安定。私曲:指偏私阿曲的行为。公法:国法。

14、【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国君的军队。后用以形容军队受到热烈的欢迎或百姓犒劳正义之师。箪(dan丹):古代盛饭的竹器。食(si寺):饭食。浆:浓汁汤水,用以代酒。

15、【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语出《荀子·王制》。贤人和不贤的人不是混杂不分,英雄豪杰就会到来;是与非不是混乱不清,国家就会安定。不肖:指不贤的人。

关于善政的诗句5

1、【为谋为毖,乱况斯削】语出《诗·大雅·桑柔》。谓谋划谨慎,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减少。毖(bi必);谨慎。况:情况。斯:就。削:减少。

2、【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语出《孟子·离娄上》。不施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仁政:指以爱民、保民为核心的善政。

3、【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语出《商君书·修权》。公私界限分明,小人就没法嫉妒贤才,不贤的人也就没法嫉妒有功的人。不肖者:不贤的人。功:指有功劳的人。

4、【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语出《商君书·君臣》。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遵循法制进行治理,按照功劳大小来奖赏。缘:遵循。

5、【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失去信用,背弃邻国,一旦遇到灾难,谁还同情你?不守信用而发生灾祸,又没有人援助,一定会灭亡。说明人必须守信用。孰:谁。恤:体恤,同情。作:发生。

6、【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盖以官行其义,不以利冒其官也】语出三国李康《运命论》。古时候做帝王的,都是运用自己的能力治理天下,而不是用天下来奉养自身;古时候当官的,都是利用官职推行其道义,而不是为了求取财利窃据官职。奉:侍奉,奉养。仕:做官。冒:假充。

7、【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尊重贤良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听信忠臣的话,接受别人的规劝,才能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应任贤使能,信忠纳谏。任:任用。纳谏:接受规劝。

8、【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语出《荀子·王霸》。国家间的盟约已经缔结,虽然看到了得失成败,也不能欺骗其结盟缔约之国。约结:国家之间缔结盟约。与:指结盟缔约的国家。

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语出《管子·牧民》。粮仓充实,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知道荣辱。仓廪(lin凛):粮仓。实:满,充实。荣辱:指光荣、耻辱。

10、【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语出《商君书·农战》。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即使满满的,对于农业生产也毫不松懈。仓廪(lin凛):粮仓。偷:苟且。

11、【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语出《三略·上略》。杰出人物是国家的栋梁,黎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栋梁,收拢起根本,那么政令就能通行天下而不致引起人们的不满。干:基干,栋梁。

12、【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语出《孟子·尽心下》。没有良好的政治,那么财政开支就会不足。说明国家的政治直接影响国家的财力。政事:施政办事。

13、【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语出宋代陆游《春日杂兴》诗。只要当官的清廉明正不强横,这便是乡村百姓载歌载舞,喜笑颜开的时候了。但:只。

14、【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语出唐代刘禹锡《调瑟词》诗。弹奏瑟这种乐器的关键在于紧好弦,各根弦调和得当,奏出的声音就悦耳动听。二句诗原是以调瑟为喻,说明治理国家应当采取宽缓平和的政策,不能横征暴敛。也可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安排得当。瑟(se色):古时一种类似琴的弦乐器。张:绷紧(弦)。平:均匀。?

15、【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语出明代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商人不能沟通有无以便利农民,那么农民就会受害;农民不能专心生产以便供给商人,那么商人就会受害。说明农与商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病:受到危害。力本穑(se啬):全力从事农业生产。

关于善政的诗句6

1、【德惟治,否德乱】语出《书·太甲下》。意谓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治;不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乱。否:不。

2、【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美好的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基础。令:善;美好。舆;车辆。

3、【足食足兵而人才足用,则天下不难理矣】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三足记》。粮食富足,军队强大,人才济济,那么国家就不难治理了。说明粮食、军队、人才三者是国家安定的基本保证。理:治理。

4、【以德行仁者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依靠道德施行仁政的人可以统一天下。行:施行。行仁者:指施行仁政的人。王:统一天下。

5、【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语出《礼记·乐记》。意谓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使民心向善。它感人至深,能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帝王设立乐教来教化人民。著:立。

6、【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语出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天与地接合,然后就能成就生成万物的事功;上与下通气,然后就能成就和睦同心的政治。说明上级必须与下层的人们保持思想畅通,这样才会造成良好的政治局面。语本《易·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声同也。”交:接合,通气。化育:化生和养育,指大自然生长万物。和同之治:指万众一心的理想政治局面。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意谓治国之道的施行,是使天下的人都为公利着想。天下为公,实现世界大同,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古代是无法实现的。大道:指儒家的治国之道。

8、【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看待百姓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见不仁的人,诛杀他,就像鹰鹳追捕鸟雀一样。鹯(zhan沾):一种猛禽。

9、【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语出《荀子·大略》。涉水的人要先把水的深度标出来,使人不致于陷入水深的地方;统治者要先标明治与乱的界限,使人不致于犯错误。水行者:涉水的人。表:标记。失:过失。

10、【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语出《韩非子·说疑》。禁止邪恶诈伪之人的办法,最好是禁止他们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他们的言论,再次是禁止他们奸邪的行动。奸:邪恶诈伪的人。太上:最上,最好。

11、【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语出宋代朱淑贞《中秋夜不见月》诗。什么时候能拨开阴云迷雾,使月亮大放光彩,照亮整个世界?二句诗寄托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何当:什么时候。闲:安闲。

Copyright © 2016-2020 www.365da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